【光明时评】数字文化产品破圈 呼唤人才培养破题
栏目:文化新闻 发布时间:2024-10-11

  【光明时评】

  作者:孙芊芊(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国庆期间,一批数字文化作品闪亮登台,接连引爆文旅市场。运用数字技术,《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还原了古蜀文明的奇境,《延安十三年》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带给游客全新的红色文化体验,大型史诗文旅演艺《徽秀》为观众带来徽州文化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多家博物馆文博联动电影《只此青绿》邀请观众同作“展卷人”。数字文化产品的破圈不断为数字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增添动力。

  随着数字文化破圈作品的竞相涌现,公众的目光也转向背后的主创团队。人们发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文化产业并加速演进的今天,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面临短缺。从就业市场看,互联网营销师、商务数据分析师、数字化管理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新职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实践经验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更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各行各业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培养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教育是基础,高校是重头。近年来,自“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后,各类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且独具特色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之路,依托管理、艺术、传播等传统优势学科,构建适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让高校数字文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数字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文旅市场数字化产业需求相耦合,则是关键所在。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适应技术升级迭代、产业跨界融合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望”,还要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富有针对性,突出高校自身特色优势。同时不断弥合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鸿沟,培养数字文化产业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另外,数字文化产业带来的如直播、短视频、游戏、网络文艺等新型灵活的就业方式,也推动着广大高校针对就业培训等人才服务机制不断创新。

  今年4月,《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高校人才培养作为落实新的文化使命的途径,须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融入现代数字文旅、重塑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理念,把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发展思维、数字化管理理念、数字化分析素养、数字化创新能力融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为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打牢坚实基础。

  数字文化产业人才贵在跨界融合,而交叉学科建设则是实现跨界融合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学科建设改革要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学科链、专业链,因地制宜新设、改造一批数字文化相关专业,增强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度,推动特色优势学科与文化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切实提升交叉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赖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共同推进。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各方互动、各方联动的合作机制,才能真正提升文旅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水平。

  日前,国家已将沉浸式体验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新业态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科技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实现了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的深层融合。数字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契合市场发展规律,转变“有技术无创意、有创意无市场、有产品不对销”的局面,加大存量专业调整力度,健全预警退出机制,更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文化经济势不可挡,提升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大势所趋。我们期待着随着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竞相涌现,更多的破圈作品将会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将会成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主力军。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