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为青年人才投身考古事业加油鼓劲
栏目:文化新闻 发布时间:2024-10-11

  【文化评析】 

  作者:李晓

  每逢节假日,文博界总能掀起热潮。考古人也从幕后走向台前,让那些“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的故事为人所知。近期,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就考古人才培养的话题与记者互动。当前,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才爱上考古、投身考古,让考古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是一项有助于文化昌明、文脉赓续的大学问。

  考古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探寻文明的起源,标注灿烂的成就,构建起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发展脉络,揭示并预测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深思与时代之问。考古工作者肩负着将这项事业薪火相传的使命,在风餐露宿中,于青灯黄卷下,通过重现于世的吉光片羽为“何以中国”坚定作答,带领我们拂去岁月尘烟,倾听历史回响,远眺未来征途。

  随着时代变迁,考古已不再是“小众冷门”学科,而是以更具人气、更为活泛的方式走下高阁、融入市井,受到众多年轻人青睐。比如,考古特展频频出圈,博物馆一票难求,青年人慕名而至、争相打卡;考古科普有趣有料,青年倾力加盟,在古今之间巧妙转接,打造文明传播的课堂;还有,一群有志青年以“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志气奔赴西北大漠、俯身平畴田野,在考古实践中执着坚守、初心不渝……青年人有想法、肯创造,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时代新人视野相对广阔、破圈传播能力更强,让这门“寻古但不泥古”的学问与时代同步、顺社会潮流。

  当然,也要看到,考古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人文历史,还与自然科学紧密相连。重大考古发现无一不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这对培养具备历史、语言、地理、科技等知识的通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考古也是一项“既严又苦”的事业:一方面,历史容不得半点马虎,培养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方式与工作态度是求得真知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长期野外考察极度考验人的耐力与品性,有时一项科研需要持续很久才可见成效,倘若坐不了冷板凳,吃不了跋山涉水、求而不得之苦,很难学有所得、有所成长。一腔热忱,能否抵得住岁月漫长,需要个人在沉寂中磨砺、于专注中突围。

  可喜的是,在考古事业迎来黄金时代的当下,全社会力量都行动起来,为有志于此的青年开辟广阔前景、创造远大前程。比如,一些学校聚焦优势特色,在增量提质上下功夫,既注重相关专业的适当扩招,又强调跨学科交叉育人,以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方式为基层文博单位供给智力支撑。又如,鼓励相关单位在科研项目上进行倾斜,改善从业者的薪酬福利,提升职业荣誉感,让有为之人干得踏实、有志之人更有保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个人坚守住“不为繁华负匠心”的初衷,将参与重大考古事项当成自我砥砺的试验场。

  几十年前,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沐月当歌、踏沙而行,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将满腹热爱、一生所托留给了大漠,留给了这片辽阔的土地。几十年后,又有一代代新人不远万里、勇毅奔赴,誓言在这里扎根耕耘、潜心钻研,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汇聚蓬勃朝气、提供不竭动力。让我们为这些青春的承诺与梦想加油鼓劲吧!因为考古苍穹的“满天星斗”终将由青年点亮,考古事业的未来也终将由青年开创。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0日 02版)